致K老师|Love is more.

是一篇磕磕绊绊的repo。

谨以此文献给K老师,《世界微尘》,以及这个行业不朽的魅力。

冒昧 @moominnk 


看到K老师艾特的时候真的一下子尖叫出来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幸福到爆炸又十分羞愧的心情。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件能量同时输入和输出的事情,作为读者的我拼命地从您的文字里汲取到对这些人、对这个行业、对工作对生活的温柔和热情,却没有办法将这种宝贵的感情同等地反馈给您。有时候真的感觉很羞愧,觉得我何德何能能遇到这样温柔的您。

K老师说机缘巧合,对我来说,这种相遇和交流实在是太幸福太激荡的事情了。我也只能借用这种笨拙的方式,语无伦次地将这些琐碎而闪光的心情分享给您,希望您能拥有一个好心情。


上学期我修了中建史,课程全称叫“建筑理论与历史”,授课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也是我这个专业的创办者。此前我学的建筑史是“以史带论”,他授课思路则是“以论带史”,老师毕生研究的、贯穿一学期教学始终的,则是风土建筑。

第一节课讲绪论全班齐背了《考工记》那一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起来很惭愧,我的专业课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在K老师的文字中读到相关的文字却总是会心一击,这种感觉真的不要太美妙。

这个故事我反复看了好久,从对陶中古城的介绍,到考公社这些人夜以继日的努力,还有K总文字里不经意见的那些可爱的细节。鱼农民揣的样子,敲不开门就借韩文清一用,除了车铃哪里都响的自行车,死宅叶内普老师的撒腿狂奔,刘奶奶、孙大成先生、1941年的黄老先生,还有最后一期泡汤的这些可爱的人。

以及这一路上前仆后继的前辈们。

 

和文中设定类似,我所在的学院本科生前两年也要修艺术造型,素描,水彩水粉或者油画,雕塑和构成则是选修。现在想想大一选的构成真的是非常开心的一门课。和文州一样,我在上大学前也只会画火柴人,素描最多画到简单的几何体,仅有的几幅静物都是临摹,不过大学里的素描课从来没有按照美术班的那一套教学进行。我还记得大一的时候从几何体、静物直接跳到动物骨骼、人体五官,都是硬着头皮来,之后甚至还有一个学期的抽象创作,真的是所有的创造力都小心翼翼地浇注在上面。

我一直觉得这个专业的本科阶段,实在是让人心急、丧气又充满期待。那个瑰丽的世界已经掀开了一角,还有更美妙、更不可思议的事情等在大幕另一边。

那种敬畏又兴奋的感觉,就像当他们踏入魁斗庙时,沉淀的尘埃抖落一地,漫长而厚重的时光扑面而来。

读到这一段的瞬间我觉得自己也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明明是隔着屏幕里看过去的遥远的文字,却也要放轻了呼吸虔诚以待。

那种原文中提到的“被注视”的感觉,真的是成魔的魅力了。

 

大一暑期实践时,跑了两个区登记在册的历史保护建筑,相比之下,魔都的它们其实还很年轻,明清时候几乎都已经无迹可寻,但是民国时期的又实在是太多了,根本不是改造、保护、封存、再利用等等三言两语能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城市建设的洪流里,城市里的时间飞速前进着,可它们的时间又实在走得太慢。

但我觉得K总的文字很有魅力的一点就是,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下,都能保留难得的温馨和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光合作用》里举步维艰的R+,还是《世界微尘》里,在温暖的汤池里,几乎无意中决定了此后何去何从的黄鱼。

文州接过他的话,他“轻轻地说”,他“调皮地笑了起来”,还有他一味地微笑,从吊车尾一路挑灯走来的他,真的是风雨不动的那种强大又自由的人了。

不禁暗自想,对他们来说,这应该是非常难忘、非常美好的一个除夕了。

因为亲友,因为理想,因为事业,因为爱情。

 

走进少天梦里的,从笨拙的张生到温厚的角木蛟,所有无声的故事在瞬间讲完,他全部都知道。

真的要哭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去年有天晚上梦到您了,梦到和您坐在咖啡馆窗边的位子上聊天,梦里什么都看不见,但是桌上摆着一盒让人垂涎的草莓,是那种温暖又明亮的颜色。而梦里的我和您聊了很多醒来之后一点都不记得的事情,但我知道是个好梦。

是个温柔的、像潮水一样把人包围的好梦。

像您一样温柔而热情。

 

最后您说他们走上古建保护这条路,但估计不会再有后续了。坦白说作为读者对您每一部未完结的作品都充满惊喜,但故事停在这里也没关系。我知道鱼“已经在那条河中畅游了很久很久”,而三次元里,我在与您相同的行业,在未完的文字后践行着他们将走和走过的路。

这可能真的是文字输出的魔力吧。

在学期初看到您的祝福时,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在发颤。对我而言,真的非常感谢您每一次温情的回应和分享。所有语言都难以形容,“机缘巧合”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备受您和您的文字鼓舞的我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应给您同等的能量。我想,当他们站在门口,空气里漂浮着细小的尘埃,折射出幻境一样的光路,面对那些生命磅礴的作品,他们看上去呆滞、克制又寂静,可心里却燃烧着热烈的花。

于我而言也是如此。世界微尘里,何其有幸,遇到这样让人心颤的欢喜。

 

记得最开始接触现代建筑理论,大课上印象最深的“Less is more”,倒是前几天情人节时看到一张很可爱的“Love is more”的图,biu一下被戳中。

愿您和他们一样,拥有世间美好的爱,甜蜜的果实,永生的理想。


 
评论
热度(10)

© 白桃乌龙 | Powered by LOFTER